当某个中国画家宣称他师法古人时你不必太信以为真――这种宣称只是为了使他们的创作在观众眼里显得名正言顺而已。
文人艺术纯粹是为了文人的赏心悦目,特意发明和制造出来。它在性质上更接近西方概念的“美术”。历元、明、清三代,逐渐形成的一门新艺术
复古都是有限复古。比如,宋代复古,古文见重于世,当时人喜欢用“古文”写字,例子很多,如河南方城范氏家族的墓地,其出土墓砖是用古文、小篆和隶书分别书写,可以对读,很有正始石经的味道。这是书法上的复古。但古文很难,上举墓砖中,用古文写的一块,如果不与其他两块对读,非常难认,即使古文字学家也不一定认得出,特别是宋代的用法,很多都是因袭旧读(东汉以来的读法),虽当时专家也并不明白它的字形构成,写字的人就更难掌握。宋代和宋代以后,凡写古文,无论用偏旁造,还是用假借凑,字都不够用,不像小篆有《说文》可据,合五百四十部,有九千三百五十三字,所以,宋以后还是流行不起来。今人学战国小玺,或以甲骨文和金文入印,也有同样的问题困扰。现在书写甲骨金文,往往识字基础不够,找不到合适的字,就靠文字假读和偏旁拼凑。写出的字,除了书家自己,谁也不认识。治印仿战国小玺,则不能辨识国别,混而用之,错讹百出,对专家太肤浅,对大众太高深,也是吃力不讨好。可见,复古都是有限复古。特别是所有复古,其中有规律的是,他们口头虽说,力求气韵高古,但大半都是师近古,流派比古法更重要。
与之相比,文人画虽讲流派,但最没古意,它对笔墨、色彩和意境的追求,和唐、五代和宋都不一样,其实更像是现代艺术。因为画法不像书法,受字体限制,不能太离谱,如果太离谱,也就不成其为字;或者像诗词,当然可以变,但不能变得太厉害,如果平仄、用韵,什么都不管,只剩七言八句豆腐块,还硬称律诗,就过于勉强。
篆刻复古,情况和书法差不多,它也受字体限制,有个转不出的圈。这个圈,就是汉以来的印章,一直是以小篆为主。比它古,不行;比它新,也不行。“古”的分寸早就定下来,根本没有拓展余地。而且印学传统,本来就是程式化的传统,它比书法受到的限制更大。明清印章,其边款题辞多以仿汉为标榜,甚至有“好古不啻好色”的说法(丁敬说)。篆刻表面上复古色彩最浓而实际上变古甚多。
(摘自《铄古铸今――考古发现和复古艺术》,三联书店2007年8月版,定价:29.00元)